健康科普
為什么手術/創傷后急性疼痛會轉變為慢性疼痛,為什么帶狀皰疹愈合后會留下神經痛?為什么陰天下雨傷疤更敏感?俗話說:“好了傷疤忘了痛”,但如今臨床多見的卻是“好了傷疤忘不了痛”“好了傷疤留下痛”。
慢性疼痛作為一種疾病,它會隨著時間的進展給人帶來無數困擾。因此,預防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轉化尤為重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急性疼痛轉化為慢性疼痛的機制。
疼痛的慢性化有兩個機制,第一、外周敏化,是指傷害性感受神經元對傳入信號的敏感性增加;在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時,受損部位的就是“外周敏化”過程;第二、中樞敏化,是指脊髓及以上痛覺神經元興奮性異常升高或者突觸傳遞加強,從而放大疼痛信號傳遞。中樞敏化是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機制,神經病理性疼痛維持主要在中樞敏化。
其次,如何逆轉疼痛的中樞敏化,預防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轉化呢?
臨床上常用疼痛評分量表來衡量疼痛的嚴重程度。
對于傷害性疼痛,依據WHO疼痛階梯治療方案進行規范化治療:
第一階梯:輕度疼痛(1-3分),對于輕度疼痛一般選兩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和對乙酰氨基酚,比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和對乙酰氨基酚。
第二階梯:中度疼痛(4-6分),可選擇用弱阿片類藥物,包括:曲馬多、布桂嗪和氨酚可待因等。
第三階梯:重度疼痛(7-10分),首選強阿片類藥物,包括:嗎啡、羥考酮、芬太尼等。
以上這些止痛藥物的選擇最好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
對于神經病理性疼痛,比如:皰疹病毒后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殘肢痛等的治療:
一線藥物:①鈣通道調節劑:加巴噴丁、普瑞巴林;②抗抑郁藥;③局部利多卡因;④卡馬西平、奧卡西平,其中卡馬西平是治療顱神經疼痛的一線藥物。
二線藥物:曲馬多,阿片類藥物。
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疼痛治療有哪些策略?
當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疼痛的時候,可以選擇微創止痛方法,比如:神經阻滯、神經射頻、冷凍治療、神經損毀等。我院神經外科一病區開展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鎮痛技術:脊髓神經電刺激和鞘內藥物靶向灌注泵植入術。
神經調控鎮痛的優勢是綠色微創,過程是可逆的,有別于切除和損毀,對神經無損傷。目前已運用在皰疹病毒后神經痛、癌癥頑固性疼痛、殘肢痛及糖尿病足神經痛的臨床治療。
因此,慢性疼痛作為一種被正式認定的疾病,不要“忍一忍就過去了”,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相關科室進行規范的治療,防止急性疼痛轉變為慢性疼痛。
(郝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