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轉眼間,又到了綠蔭繁茂的夏季。此時天氣炎熱,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界相通應,受夏天季節特點的影響,夏季人們的情緒易于亢奮,生活中容易熬夜、飲食生冷之品等,如不注意防護,很易損傷身體陽氣。那么夏季應如何養生呢?
1.重在調心
在中醫學中,夏季“五行”屬火,對應于人體“心”氣。故夏季首先注意心神的調養。《黃帝內經》認為在夏季應“使志無怒”,保持心情和順,戒怒戒躁,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另外,“汗為心之液”,夏季炎熱,應避免出汗過多,否則可能出現血液濃縮,血行不暢,變為瘀血,從而導致心臟病的出現。
2.合理休息
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炎熱,人們普遍睡覺少、睡不好、易失眠。《黃帝內經》指出應順應夏季氣候:“夜臥早起,無厭與日”。睡眠時間可適當較其他季節偏晚(不應超過23點),以防陰氣不足;天明即可起床,補充陽氣增長。另外夏季氣溫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液聚于體表;午餐后胃腸道供血增加,大腦供血相對減少,人容易產生困倦感。午睡有助于養神、緩解疲勞;中醫亦提倡子午覺,即子時、午時保證睡眠。午睡時間一般半小時左右,不宜超過1小時,午睡時間過長,可能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種狀態下被喚醒會導致身體感到不適,如頭痛、困倦等,或者會干擾晚上的睡眠。
3.適度運動
夏季不宜過度運動。運動量大導致出汗太多,可使機體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高溫下容易中暑;劇烈運動本身亦增加心臟負擔。故在夏季一般建議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使身體微微出汗,以排除身體濕氣及促進氣血運行,運動后要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防止“氣隨津脫”。運動時間也有講究,建議選擇安靜舒適的清晨或涼爽的傍晚,應避開酷日難耐的中午。
4.清淡飲食
夏季天氣炎熱,飲食上如不減少辛辣、肥膩、油炸等上火之品的攝入,可能會出現機體內火過旺,導致痤瘡、口瘡、便秘或痔瘡等癥狀的出現。一旦沒有管住嘴,上火之物吃的多,可以適當吃一些苦瓜、生菜、冬瓜等食品,有助于清瀉火熱。同時,水果和蔬菜富含水分、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于補充身體的水分和營養。另外,到長夏時節(一般指7月7日至8月6日),氣候又濕又熱,這時應適當食用具有清熱解暑、利濕作用的食材,如綠豆、薏米、荷葉等。
5.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醫傳統的防病治病理念,它主要針對在冬季因陽氣不足所導致的疾病,在夏季運用相關中醫治療手段,提升機體陽氣,從而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冬病夏治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穴位貼敷、艾灸、刮痧、中藥等。其中穴位貼敷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在三伏天時期,使用有溫通作用的中藥配方制成貼敷藥品,貼敷在身體某些部位,通過穴位刺激和經絡傳導,達到溫通經脈、增強免疫、散寒除濕的作用。應當注意的是,雖然冬病夏治有很多好處,但并不適合所有人,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出現不良影響。
(梁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