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損引起的一組綜合征。調查顯示,我國心衰患病率在過去15年增加了44%,心衰患者增加900多萬人,可見心衰的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近幾年,新型藥物在心衰治療方面取得了較好療效,但由于心衰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心衰患者出院6個月后再住院率高達25%-40%。科學合理的自我管理,可預防病情反復與惡化,減少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質量。
心衰的原因和誘因有那些?
各種原發性心臟疾病均可導致心衰,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病毒性心肌炎、甲亢、糖尿病等均可間接導致心衰。誘因包括感染、心律失常、肺栓塞、過度勞累、妊娠和分娩、貧血和出血、輸液過度或過快等。
做好自我管理,避免心衰加重!
1、遵醫囑服藥
調查顯示,20%-63%的心衰再住院是藥物依從性差導致的,且出院時間越長,服藥依從性下降越明顯。目前治療心衰的藥物有β受體阻滯劑、ARNI、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這些藥物需要從最小劑量開始服用,根據病情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但有些心衰患者在心衰癥狀改善后就擅自停藥,或減少劑量甚至更換種類,這種情況非常危險。比如β受體阻滯類藥物,隨意停藥或減量會引起癥狀反跳加重、心率加快、誘發急性左心衰,甚至發生猝死。利尿類藥物比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等隨意停藥,可導致體內鈉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臟負荷,最終導致心衰癥狀加重。所有心衰患者要嚴格按醫囑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停藥。如在服用藥物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咨詢醫生。
2、優化生活方式,去除誘發因素
(1)飲食:避免高鹽食物和多量飲水。穩定心衰患者食鹽攝入量每日應<6g(1啤酒蓋),重癥患者食鹽控制在2g以內。心衰患者應保持出入量平衡或出量稍多于入量,重癥患者每日液體攝入量限制在1500-2000ml(包括飲水、食物的含水)。心衰是一種消耗性疾病,患者營養不良比例約為(8%-54%),急性發作期更可高達75%-90%,另外心衰患者大多消化功能弱,所以飲食既要新鮮衛生,又要保證熱量和營養均衡。
(2)體重:肥胖是導致心衰發生的風險因素之一。心衰患者肥胖程度越高,住院風險越大。肥胖心衰患者可通過減少熱量攝入和適度運動相結合的方法控制體重,減少心衰發作。
(3)運動:急性心衰或心衰加重期不建議運動鍛煉,但穩定期的患者可進行一些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散步、游泳、騎自行車等。每周運動3-5次,每次活動20-30min,建議運動前10-15min進行熱身,運動后進行5min的放松運動。
(4)避免感染:感染是心衰發作的主要誘因,呼吸道感染尤為常見。感染會導致機體發熱、心率增快,增加心臟負擔。除此之外,病原體進入體內釋放的毒性因子可直接損害心肌或間接影響心功能。因此,心衰患者天氣轉涼時應注意保暖,室內務必經常通風,冬季可接種流感疫苗。
(5)控制心情:心衰患者常見的心理障礙為焦慮抑郁。研究顯示,心衰發病率與抑郁程度呈正相關,抑郁癥也是女性患者發生心衰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心衰患者應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不急躁、不恐懼,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6)戒煙酒:煙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可造成冠狀動脈內膜損傷,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潰時,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乙醇可通過直接肌肉毒性及其代謝物毒性,或通過影響腎上腺激素分泌等機制損傷心臟,引起多種心律失常。
心衰是一種“漸進性”疾病,目前仍不能徹底治愈,但如果控制得當,患者可以健康地生活。(王法斌)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