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我國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發或復發腦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腦卒中離世;幸存者中,約75%留下后遺癥、40%重度殘疾,病患家庭因此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身心痛苦。
如何快速識別腦卒中?
“中風120”和“BE FAST”口訣是適用于民眾的可迅速識別腦卒中和即刻行動的策略。
什么是腦灌注CT檢查?
顱腦CT灌注成像(CTP)是一種通過動態增強計算機掃描和圖像后處理技術實時反映腦組織血流動力學情況的影像學方法,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不同于動態掃描,CTP是在靜脈快速團注對比劑時,對感興趣區層面進行連續CT掃描,獲取腦部血管的影像信息,再通過AI(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技術,計算得到腦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該技術的主要參數包括CBF(局部腦血流量)、CBV(局部腦血容量)、MTT(平均通過時間)和Tmax(達峰時間)、缺血半暗帶及核心梗死區。這些參數可以定量顯示腦組織血流灌注信息。
通過一次掃描,可完成頭顱平掃、頭顱灌注與頭頸CTA成像,為腦梗死的搶救和治療保駕護航。
為什么要做腦灌注CT?
常規顱腦CT檢查通常能夠診斷腦出血,但難以發現急性期的腦梗死病灶,尤其是發病時間在12個小時之內的病灶。而灌注CT成像可進行觀察腦缺血時局部血流的減少情況,了解缺血的程度,量化分析單位組織內的血液動力學變化,從而對缺血組織進行評價,不僅能夠顯示超早期的腦梗死病灶,還能夠準確發現腦梗死灶周圍有多少還處于瀕死狀態,從而及時恢復正常血供,挽救更多的腦組織。
腦灌注CT成像的適應證
(1)顯示缺血性核心;
(2)顯示具有潛在可挽救組織的缺血半暗帶;
(3)區分良性血量減少與真正“有風險”的缺血半暗帶;
(4)預測持續動脈閉塞受檢者的梗死風險;
(5)區分血管痙攣相關的腦缺血和梗死;
(6)為后續治療措施的選擇(靜脈溶栓和機械取栓等)提供更多證據;
(7)了解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
(8)對腦梗后治療效果進行追蹤評價,腦功能的復查監測;
(9)可對血腫及其周邊的局部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評估,從而輔助腦出血診斷及預后的判斷;
(10)鑒別腫瘤樣病變,監測治療效果。
腦灌注CT的優勢
(1)檢查速度快,檢查限制因素少,適用急診;
(2)可做定量分析;
(3)一次掃描可提供頸部血管解剖、顱腦血管側枝循環和缺血半暗帶信息。
腦灌注CT對腦卒中的臨床應用
灌注成像分析腦血液動力學改變,通過評價腦血流(CBF)、腦血容量(CBV)、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峰時間(Tmax)來描述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血流低灌注區、梗死區及缺血半暗帶區,由此獲得較完整的早期卒中的診斷信息。通過綜合分析灌注參數可以掌握組織血液供給的具體情況:灌注不足;側支循環信息;血流再灌注信息;過度灌注信息。
時間窗內開展有效治療
一旦發生腦卒中,需要盡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醫院等具備卒中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接受規范救治。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最佳時機稱為時間窗。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早恢復再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帶。2023年《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第2版)》最新公布了對于發病4.5h內、發病6h內、發病6~24h內AIS患者的再灌注治療流程和推薦意見:發病4.5h內患者-靜脈溶栓治療;發病6h內患者-橋接/血管內治療;發病6-24h內患者-血管內治療。(許小燕 胡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