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幾千年來,中醫藥護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簡單的幾味草藥,煎煎煮煮就成了治病良方。煎藥,似乎早就成了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技能。不過,煎藥這事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若中藥的炮制、組方都正確,但煎煮和服用環節沒做好,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前功盡棄!
煎藥用具
中藥煎煮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煎藥的用具,一定要以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所煎之藥起化學變化為前提。常用的用具有瓦罐、砂鍋、搪瓷鍋或性質比較穩定的不銹鋼鍋,一般不能用鐵鍋、鋁鍋等器皿,以免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影響療效。
煎藥用水及加水量
煎藥用水應用涼水,不宜用沸水。因中藥多為植物或動物的干燥組織,其有效成分及治療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縮的細胞內。因此,煎煮中藥前應先用涼水浸泡0.5~1小時,使中藥變軟。湯劑用水量直接影響煎藥質量。通常將中藥放入煎藥器內,加水至超過藥物表面2~3厘米;第二煎藥的用水量應當減少,但仍須加水全超過藥物的表面為宜。用水過少則中藥成分不易全部煎出而影響藥效。
煎藥的火候和時間
煎藥火力的大小,習稱“火候”。火候包括“文火”(小火)和“武火”(大火)。大多中藥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25-30分鐘。解表藥以及芳香性的中藥一般用武火煎沸15分鐘左右即可,煎后趁熱用紗布濾出。補益藥煎煮時間宜長,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以便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此外,某些毒性藥物成分經慢火久煎后能減低或消除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時間都須稍長一些。
煎藥時需要特殊處理的藥物??
(1)先煎:即應先入煎30分鐘左右,再加入其他藥物共煎。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礦物類、介殼類、動物類以及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藥物的溶解度,以充分發揮其療效,或降低、緩解毒性藥物的毒性,以保證用藥安全。
(2)后下:即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加入藥物再合煎。后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因煎煮時間過久,所造成的有效成分的逸失和減少。對一些久煎后有效成分會被破壞的藥物也要后下。
(3)包煎:即是把藥物裝在紗布袋中煎煮。包煎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粉末類藥物漂浮,造成藥汁渾濁,或為了避免含絨毛的藥物對咽喉的刺激等。
(4)煎湯代水:主要指某些藥物為了防止與其他藥物同煎使煎液混濁,難于服用,宜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和其他中藥合煎。此外,某些藥物質輕用量多,體積大,吸水量大,也常煎湯代水用。
(5)烊化:指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粘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藥加熱烊化后,用煎好的藥液沖服,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烊化后服用。
(6)另煎:對于某些貴重藥材,為了避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中藥飲片吸附應單獨另煎。煎液可以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7)沖服:某些入水即化的中藥和一些液體藥物,宜用開水或煎好的其他藥汁沖服;某些貴重藥,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常研成細末沖服;某些藥物藥效在高溫下容易破壞或有效成分難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劑沖服。
(8)泡服: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藥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其他藥物煎出液趁熱浸泡,加蓋悶潤,減少揮發,半小時后去渣即可服用。(中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