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之橋
10月10日是第33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又稱“世界心理健康日”,宣傳主題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當日,我院公共衛生科聯合門診部、心理門診在門診大廳開展義診咨詢活動。
活動現場,心理門診醫生為群眾科普宣傳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由來及原因,呼吁公眾要關注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對可能出現的心理行為異常及時干預,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成長。醫務人員還通過發放心理健康宣傳手冊、抑郁癥患者的家庭護理、青少年心理障礙健康指導建議等資料,提高了公眾對心理行為問題和常見精神障礙的認識,引導公眾發現問題時采取科學方式應對,主動尋求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深呼吸有助于情緒平穩。當處于壓力狀態時,要放慢呼吸,同時盡量往后卷舌。建議情緒波動時,深呼吸并耐住性子等6秒鐘,等情緒平穩,能夠冷靜思考時,再去做決定。
2.積極心理暗示讓自己快樂。同樣經歷焦慮和抑郁,能主動發現積極一面的人,比只會哭著發泄的人能更快走出來。每天早上出門前,不妨對著鏡子笑一笑,告訴自己今天很快樂。
3.光亮環境對抗不良情緒。研究發現,季節性情緒失調主要由于光照不足引起。因此,讓自己身處光亮的環境中,能有效對抗不良情緒的干擾。
4.聽音樂緩解負面情緒。聽音樂可以促進心理健康,讓人放松、同時還可以通過釋放個體被壓抑的情緒,來達到有效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
5.運動促進多巴胺分泌。運動能幫助身體分泌快樂多巴胺,是緩解壞情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跑步、騎車、游泳等有氧運動是最佳選擇。建議堅持每周鍛煉5次,每次20分鐘。
如果您身邊有精神疾病患者,請試著了解他們,多一些傾聽、關愛和陪伴,少一些歧視、指責和“大道理”。身體會生病,心靈自然也會,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心靈上“著涼了”。每個人都不是主動選擇了疾病,他人的關心、理解與尊重就是精神疾病患者痊愈的良藥。讓我們以實際行動踐行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為建設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公共衛生科 心理門診)